【焦点热闻】河北保定:汇聚新动能 开辟新赛道
【长镜头】
光明日报记者 陈元秋 耿建扩
(资料图)
强化与北京创新资源对接、加快布局产业新赛道、统筹布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作为全国地级市中首批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市、河北省唯一“科创中国”试点城市,日前,保定市围绕“7+18+N”产业体系,出台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新样板的19条措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激发创新热情,释放科技红利。
保定地处“京津石”三角腹地,区位优势明显。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给保定带来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近年来,借助京津科技资源,保定科技创新动能强劲,吸引越来越多创新资源不断聚集。
2月22日,记者走进位于保定·中关村创新基地的易度河北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实验室里,工作人员正在对手术机器人进行调试。只见工作人员操纵两个手柄,导管、导丝被手术机器人送入模拟人体动脉血管中……“手术”过程平稳精准。
“这是我们研发的新一代脑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公司负责人郭志丰介绍,传统微创血管介入手术大多在电离辐射环境中进行,医生穿着厚重的铅衣连做数小时手术,容易疲劳,影响手术效果。而借助手术机器人,这些问题不仅能迎刃而解,还能提高手术精准度。
此项研究被科技部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8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李佑祥教授团队率先取得突破,研制出了微创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原型机。选择在哪里生产?“深圳、上海、苏州等地都向李佑祥教授团队伸出橄榄枝,但最终他们选在了保定。”郭志丰坦言,团队主要是看中保定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以及北京中关村“带土移植”的创新生态。
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成立于2015年,次年保定·中关村创新基地启动运营。随着高新技术企业陆续入驻,“一中心一基地”承接京津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不断提升。截至目前,入驻企业总数有336家,入驻率81%,落地转化重点科技成果33项,吸引京津冀创新人才超3000人,园区企业共拥有知识产权数量1000余件。
作为保定·中关村创新基地里成长起来的高科技企业,中创燕园不仅自身发展快,还带动了保定市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2022年8月5日,北大—中创宽禁带半导体联合实验室在保定揭牌,助力保定打造国家级第三代半导体电力电子产业基地,对推动保定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及器件研发和相关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公司总经理孙永健说:“实验室将依托北京大学技术和人才优势,从事第三代半导体功率器件全产业链研发,为驻保高校、在保企业人才提供实习和培训平台,开展对外技术交流合作,促进产学研用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创新领先一步,产业发展领跑一路。从全国首家、全省唯一的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光伏)落户保定,到同光晶体涞源10万片碳化硅单晶衬底项目竣工投产;从河北三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承接北京儿童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进仓基地项目技术服务,到玄云涡喷发动机公司突破80kg推力涡喷发动机研发量产;从中国农大模式动物(猪)表型与遗传研究项目竣工验收,到支持中石油东方物探公司建设“国家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创新中心”……各类创新项目持续落地,为保定高质量发展插上了翅膀。2022年数据显示,保定市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10家,总量达1520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910家,总量达12952家,增量均位列河北全省第一,综合科技创新能力排名河北全省第二。
创新成果“遍地开花”,离不开“良田沃土”。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保定市积极出台《保定市科学家服务管理办法(试行)》,将“院士周末工作坊”“科学家活动月”机制化,拿出专项财政资金,服务所有与保定有合作关系或是能对保定提供重大创新咨询的科学家。同时,出台《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来保定就业创业的十二条措施》,推出10万个岗位,各类资金补贴达15项,财政提供配套资金,吸引全国青年群体就业创业。
保定市委书记党晓龙介绍,今后,保定将持续做好打造创新平台、布局新赛道、培育创新主体、构建创新生态、加强政策创新、强化人才支撑等工作,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上走在前列、打造新样板。
《光明日报》( 2023年03月03日 05版)